历史
|
6
一座城市,从黎明第一束阳光开始逐渐喧嚣,到最后一抹余晖开始慢慢静谧。它总有自己最独特的声音。一个记录了老北京声音的地方。四季变化,时代前行,老北京渐渐被现代化包围,从城市的外貌,到城市的内心。有一些声音,也许你已经在北京生活多年,却从没有机会听过。这些声音随着时代的变迁,渐渐被城市淹没都市的节奏繁忙。
缘起:“我不是田野录音师,也不是专业录音师,我是秦思源,一个声音的收集者”。秦思源有一个不愿放弃的执念。中英混血,文化世家,秦思源的“来头”也算不小,外祖母凌淑华是与林徽因、冰心齐名“民国三大才女”;母亲陈小莹在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部担任记者,父亲则是英国汉学家秦乃瑞。
在这样的家世环境下,秦思源从小对中国有一种执念。人生三次踏入北京,第一次是幼年,迷上中国武术,少年学有所成;第二次是90年代,进入了当时中国先锋艺术群体的圈子,最终在95年为了学业回国;第三次是02年,他决定了并坚持了自己的人生方向---做艺术家和职业策展人,一直追求“用声音还原老北京”。前两次来了又回,而第三次他决定留下,因为他对这块土地的热爱早已经扎根心底。并为了对这片土地有更加深层的了解,他决定学习中国语言文学。
真实:几平米这样的大小刚好装得下一屋子的声音。走进这里,闭上眼睛,你可以感受到声音背后的故事,历久弥新。北京人动听的儿化音,大杂院的戏剧声、胡同里冰糖葫芦的吆喝声,知了在低鸣,树叶沙沙地响。
还有当鸽子背上放个哨子飞翔时候,由远及近,又由近及远的鸽哨声。
其实老北京的声音并不好收集,为了将真实的声音进行细致的还原,秦思源很“讲究“,为了录制最地道的鸽哨声,秦思源和他的团队前后录制了小半年的时间。
“不好录”,他说,“鸽哨分不同材质,鸽哨悬挂的位置不一样,声音也有区别。而且一群鸽子在空中盘旋,和几只鸽子的鸽哨,也不一样。老北京声音,讲究。”秦思源认为,这些真实的声音能够打动他,带他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北京老胡同。他要留住这种真实。
坚持:秦思源认为,北京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传统声场,远到“格隆格隆”的驼铃声,近到现在依旧能够听到的“来——冰糖葫芦哟。秦思源想还原出各个年代甚至年份的声音,这些声音随着时间流逝幻化成了一个个记忆的碎片,他都想要将它们重新找出来并细致还原。这当中会涉及到更多有趣的生活细节,我们可以跟着秦思源这位声音收集者,一起去追溯北京各种独一无二的声音,去触及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。
未来:都说往事如烟,那些真实存在过的一切,若干年后,幻化成了时间的碎片,需要我们重新寻找和发现。
你也许不了解北京,你也许很了解北京,对于北京声音的追寻,秦思源从未放慢脚步,声音能勾起人的感情,唤起人的记忆。
秦思源想做的,不仅是去还原过去的声音,还有采集新的声音,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在路上,正如鸟划破长空,只为还原真实的自己,愈飞愈高。你也一定有自己正在坚持的故事吧,如果你在坚持,在不停追寻更好的倾听,请不要停下来。
【支付鼓励金,查看地址,点击超链接凝听奇迹】